《冰雪运动》
本报北京8月15日电
“竞技也好,体育也好,我觉得是一种引领,在后冬奥时期让冰雪运动能够持续地走下去。”庞清表示,自己是花滑的受益者,因此也希望让更多人能感受花滑的魅力。北京冬奥会前,曾4次出征冬奥会的她成为火炬手,如今,圣火熄灭,但传承人仍在继续,“作为中国几代冰雪人中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有担当去做好这个传递。”
“外面天气那么热,图个凉快也是上冰的理由啊。”北京三伏天,室外气温已达38摄氏度,作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场地,首都体育馆冰场室内仍保持16摄氏度恒温。在这块依然氤氲着冬奥气息的冰场上,双人滑世界冠军庞清一边身体力行地指导初学者上冰,一边见缝插针地让花滑脱离“高冷”,更加“亲民”。
为了让初学者能够平稳地站上冰面,庞清不落下每一个细节,“鞋带一定要拉紧”“脚踝那里不能太松”“最上面的钩子先空下”……?仅仅是穿冰鞋这看似最简单的一步,她也耐心提醒,反复叮嘱。在训练营学员倪梦娜看来,虽然庞清是世界冠军,但她对初学者担心的每个细枝末节都了如指掌,“不论是‘怎么滑'还是‘怎么摔',都很生动。”正是这种“零距离”的指导方式,帮助大家慢慢消除了初次上冰的恐惧。
“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训练条件艰苦,到现在国家实力增强,训练基础设施完备,冬奥会成功举办滑冰场地数量不断增加,接触滑冰运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庞清用“期待”“创新”“以人为本”几个关键词来谈冰雪运动未来的发展,在她看来,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创新举措来完成,只有让更多人真正地开始走上冰雪,才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北京冬奥会期间,庞清和佟健自筹资金打造了国内首部剧场冰上剧目《WE?ARE?ONE》,演出5场全部爆满,在90多分钟的剧情里,他们带领40名花滑小将演绎了中国几代冰雪人克服困难,从落后追赶到领先超越的奋斗历程。这是两人见证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近30年后,对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又一次探索和创新。
7年后,回到等分席上的庞清等待的是作为冰雪项目推广者、冰雪产业从业者的分数。自2015年退役后,庞清与佟健把赛场从台前转为幕后,他们在国家队任教,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其他精力则用来推广大众冰雪,开办“庞清佟健冰上艺术中心”,并开设爱滑冰公益课堂,截至目前,他们已在全国各地开展72场冰上公益课。庞清表示,“在后冬奥时代,很多家长带领孩子来亲身体验滑冰的快乐,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可以为冰雪项目补充强大的后备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动冰雪项目向前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校媒记者 姬瑾 陈哲 范子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从未滑过冰的训练营学员陈昊原刚开始只能扶着防护栏缓慢前行,在庞清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朝冰面中央滑行。“‘勇敢'是庞清老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只有勇敢迈出第一步,才能在冰面上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印迹。在我们的人生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勇敢'。”陈昊原说。
北京冬奥会后,各冬奥场馆向社会开放,将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望从竞技场浸润到生活中。在首都体育馆内,和“冬奥标准”一起被保留的还有在赛场一隅的等分席,这是运动员结束比赛后等待裁判出示分数的位置,“没比好时就想赶紧离开这儿,比好了,坐这儿心情就特别急切。”面对中国青年报媒体育记者训练营的学员,庞清回忆起与佟健驰骋赛场的岁月,作为中国双人滑的代表性组合,这对冰雪伉俪携手征战过16届世锦赛和4届冬奥会,在这个承载运动员悲喜的角落,他们一起经历过沉寂,攀上过巅峰,最终等来了卡尔加里和都灵两届世锦赛冠军、温哥华冬奥会亚军。
最后一次坐在等分席上的感受让庞清印象最为深刻,“我感到所有人对我的关爱,对我们今后的期待,那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有一些失落,有一些不舍,但更多是责任及憧憬花样的美好未来。”
分数揭晓,观众席人声鼎沸,庞清的内心世界却格外平静,“在最后两个动作即将完成的时候,我所有力量都爆发出来了,我们选择这首《追梦无悔》作为曲目,就是为了表现我们这一代冰雪人在逆境中追求自己梦想时无怨无悔的态度。”庞清/佟健选择继续追梦,在伤病、年龄及竞技状态下滑的夹击下,两人带伤完成了2014年索契冬奥会《我曾有梦》的冬奥谢幕,在2015年上海花滑世锦赛上奉献了运动生涯的最后一套自由滑节目《为你守候》。